徐汇东安片区又传来旧改捷报——9月28日,位于枫林街道东安二村的旧住房拆除重建项目实现100%签约,涉及8幢楼、17个门牌号的400证居民及非居项目。这是自去年东安一、二村征收项目100%签约以及今年初天钥新村六期项目实现“100%”签约后,枫林街道一年来第三个100%签约的“高光时刻”。
东安二村始建于20世纪50-80年代,进入本世纪后逐渐显现出基础设施老化、拥挤逼仄等问题。家住东安二村59号的周阿姨为记者细数了老房难题:三代人挤在30多平方米的空间,沙发占了客厅一大半,孩子写作业只能趴在饭桌上;窗外电线、水管缠得像蜘蛛网,刮风下雨就怕漏电;梅雨季更愁人,底楼雨水灌进门,要垫三块砖才能走;天花板还会“掉粉”,做饭得举着伞,不然菜里都是灰;厨卫在走廊尽头,半夜上厕所要出自家门,冬天冻得直哆嗦……
记者从枫林街道获悉,此次改造的7幢居民楼位于东四居民区。在徐汇相关职能部门的协力下,枫林街道会同徐汇第二房屋征收事务所共同组建了一支69人的工作专班,分三个协同工作组,每组由街道工作人员、征收公司代表、居委干部和居民区老书记组成。从项目启动到完成400证房屋签约,用时仅用一个月,创下了前所未有的“东安速度”。
为了让方案更贴合民意,专班还联合多部门召开多场圆桌会,覆盖各楼栋居民。针对原有90余种房型的整合难题,工作组提前对接设计公司,将居民的合理建议融入改造方案,最终优化出40种回搬房型。
“现在大家都签了约,只要能住进新房,啥烦恼都不是个事儿。”周阿姨快人快语。记者了解到,类似周阿姨家这样厨卫在套外的住户共有174证,设计公司通过巧妙布局,使每户人家都有了位于套内的独立厨卫,因而赢得了居民的广泛认可。
无独有偶,家住东安二村69号的独居老人赵老伯曾因担心身体扛不住搬家压力,在一轮征询时犹豫不决。东四居民区党总支与征收项目组工作人员主动上门,倾听老人的各种烦扰,并借陪老人吃饭的契机,用拆解后的措辞向老人更清楚地讲解改造方案。最终,这份“以心换心”的真诚打消了赵伯伯的顾虑,不仅主动签约,还成了二轮征询的首位签字居民。
类似情形不胜枚举:行动不便的张叔叔长年居住在松江,无法回东安二村对接签约事项,专班工作人员在清晨驱车两小时前往老人现居地,为老人逐页讲解新房户型图,“哪个户型卧室大”“哪个阳台朝南”都让老先生了解得清清楚楚;业主孙先生因工作频繁出差,多次错过线下沟通,眼看签约期临近,他提出在虹桥机场碰面,专班当即调整计划赶赴机场,在出发层休息区用20分钟快速梳理关键问题,解答孙先生对新房交付时间的顾虑,最终完成签约,孙先生心满意足地前往登机口。
“在这里住了这么多年,这20平方米早就是我家的一部分了,原拆原建后家里面积少了,我可不同意。”家住东安二村74号1楼的王阿姨,一度是本次旧改推进中的“刺头”。原来,早年她从家里的天井向外搭建了近20平方米的违建,长期作为个人空间使用。但在旧改中,项目面积只认定产权面积,天井和违建均不纳入计算。这让王阿姨反对旧改的态度坚决,甚至不愿意为上门的专班工作人员打开家门。
此时,枫林街道“以心换心”群众工作法有了用武之地。得知王阿姨喜欢养花,专班工作人员没有硬推政策,而是采取“情理兼顾”的策略,连同居委会、社区老书记与楼组长组成沟通小组,再次上门时专门带了盆绿萝,先聊“花开得好不好”,再自然聊到旧改签约的话题。
“您看74号楼上的邻居,露台搭建部分也不算面积,这个政策对全小区、全市的居民都一样,不是只针对您一个人。”当专班成员拿出其他的楼栋违建照片以及签约结果向王阿姨说明后,她的态度逐渐转变。“我其实也不想错过这次旧改机会,我知道整栋楼的邻居们都不想。”在签约时,王阿姨向居民区和旧改专班工作人员吐露了心声。
根据规划,东安二村此次改造的区域将建成6幢住宅楼,配套两层地下车库与清晰的人车分流动线,并提供A类至I类共9大类房型。此外股票配资机构,过渡费、搬迁补贴及“三楼四楼优先选”等政策,也成为彻底打消居民安居顾虑、实现100%签约的关键。
鼎合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